《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》由会员分享,可在线阅读,更多相关《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(4页珍藏版)》请在布米米文库上搜索。
1、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研计划一 、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,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,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,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。努力营造开放的,适合主题发展的教学氛围,使每一位学生和谐有个性的发展,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。二、基本情况分析1、学情分析一年级班学生27人,学生刚入校,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。年纪小,自律性差。但都比较懂礼貌,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。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,需要老师不断纠正、督促。学生在学前对数学中的加减、简单的图形等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,但这种了解是不深刻的,还需进一步系统学习,学生能借助手指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,但。
2、能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几乎没有,计算的速度还很慢,总之,刚入学的孩子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,但他们天真、活泼,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可塑性强。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点。 2、教材分析1、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,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,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,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,会读、写1-20各数。 2、初步知道加、减法的含义和加、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,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,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。 3、初步学会根据加、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。 4、认识符号“=”、“”,会使用这。
3、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。 5、直观认识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、球、长方形、正方形、三角形和圆。 6、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,会进行简单的分类。 7、初步认识钟表,会人士证实和半时。 8、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,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,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。 9、认真作业、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。 10、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。3、个人研修分析本册教材关注学生经验与知识基础,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,以“二五五”模式为主,围绕“小组合作学习”研究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,合作交流,让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,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。3、 教学教研目标教学目标1、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。
4、体的个数,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,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,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,会读、写1-20各数。 2、初步知道加、减法的含义和加、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,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,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。 3、初步学会根据加、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。 4、认识符号“=”、“”,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。 5、直观认识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、球、长方形、正方形、三角形和圆。 6、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,会进行简单的分类。 7、初步认识钟表,会人士证实和半时。 8、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,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,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。 9、认真作业、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。 10、。
5、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。教研目标 1、对教材深入研究,积极探索,认真参加教研活动,力争成为研究型教师。 2、深入学习“二五五”课堂教学模式,搞好课堂教学改革。 3、坚持写好教学反思,对课堂中出现的状况及时反思、调整、改进。 4、加强对多媒体的使用,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服务教学,优化课堂教学效4、 教学重、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5、 教学措施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,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。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、穿插教学,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,达到计算熟练。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,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,初步建立数感。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,允许学生。
6、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。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,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。6安排实践活动,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。 7、要渗透德育,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、克服困难的六、具体时间安排(1)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课时周次数一数12比一比 331-5的认识和加减法114-6认识物体和图形27分类286-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9-1211-20各数的认识413-14认识钟表21520以内的进位加法916-18总复习419-20(2) 教研安排 九月 1、学习新课标,制定学习计划; 2、学习“三生”课堂教学模式和“六推六让”课堂教学策略; 3、听示范课。 十月: 1、积极参加本组集体备课活动; 2、做好准备,讲好一节公开课 3、写好教学反思。 十一月: 1、积极参加本组教研教改活动; 2、认真搞好常规教学工作; 3、写好论文,参加论文评选。 十二月: 1、学习如何说课、评课; 2、学习“小组合作学习”相关理论。 元月: 1、制定复习计划,备好复习课; 2、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复习研讨课; 3、做好复习工作,迎接期末考试。 。